冬令進補需注意,盲目進補恐傷身

冬令進補實在是一個大學問,《黃帝內經•素問•四氣調神大論》中有雲:“冬三月,此謂閉藏,水冰地坼,無擾乎陽,早臥晚起,必待日光,使志若伏若匿,若有私意,若已有得,去寒就溫,無泄皮膚,使氣亟奪,此冬氣之應,養藏之道也。逆之則傷腎,春為痿厥,奉生者少。”意思是冬天的三個月,謂之閉藏,是生機潛伏、萬物蟄藏的時令。當此時節,水寒成冰,大地龜裂,人應該早睡晚起,待到日光照耀時起床才好,不要輕易的擾動陽氣,妄事操勞,要使神志深藏於內,安靜自若,像有人隱秘,嚴守而不外泄,又像得到渴望得到的東西,把它密藏起來一樣;要避開寒冷,求取溫暖,不要使皮膚開泄而令陽氣不斷的損失,這是適應冬季氣候而保養人體閉藏機能的方法。違逆了冬令的閉藏之氣,就會損傷腎臟,使提供給春生之氣的條件不足,春天就會發生痿厥之疾。由此可見,冬季的養生之道,“藏”字可以概括。

「這7種體質」別吃麻油雞!中醫揭進補地雷:小心越補越傷身

「冬令進補」是華人特有的文化,羊肉爐、薑母鴨、麻油雞等店家在入冬後訪客絡繹不絕,中藥行也時常能看見購買四君、四物湯或八珍、十全大補湯的身影。然而,並非每一個人都適合這些藥方,像是體質燥熱者就不適合吃麻油雞,中醫師表示,食補須考慮個人體質不同,同時也要參考節氣轉換與特性,才能補得正確又有效。她提出進補最核心的關鍵:「順應天時,就是最好的進補」,建議冬天可以食用百合、水梨、柿子、冬瓜、銀耳、菌類等,此時如果服用大量的滋補食物或藥補,反而會顯得滋膩,出現更加煩躁、口幹口破等症狀。

從中醫的觀點來看,冬天應儘量將身體精氣封藏起來以得到持續的滋養,七情六欲、筋骨勞傷都不應過度,來年春天才有足夠的體力與免疫力。因此,冬至後才適合食用四君、四物等藥膳,尤其臺灣處在亞熱帶氣候區,建議一般族群要等到天氣夠寒冷時再吃。至於容易手腳冰冷、腰酸背痛、頻尿、尿淡的冰山一族,不僅能在冬季視狀況進補,更可提前在春夏季、陽氣充足時藉由服用食藥補或三伏貼,以及改變生活習慣來加強調理。

「這7種體質」別吃麻油雞!中醫揭進補地雷:小心越補越傷身

中醫師建議,冬天進補應從補腎藏精的方向著手,常見的藥材如:當歸、杜仲、何首烏等;脾胃虛弱,容易腹瀉或脹氣的族群則不建議服用,可改選用黨參、山藥、茯苓、白朮或坊間可購買的四神湯、四君子湯等,先調整脾胃狀態才能得到最佳的能量轉化。更嚴重者如手腳冰冷的族群,可以考慮使用黃耆、黨參、熟地、當歸或十全等來溫通血脈。

延伸:冬季如何調養身體

精神調養

精神調養上要力求其靜,保持精神情緒的安寧,避免煩擾,使得體內陽氣得以潛藏,除了重視保持精神上的安靜之外,還要學會及時調節不良情緒,當處於緊張、激動、焦慮等狀態時,應儘快恢復心理平靜,可適當參加體育活動、聽音樂、練書畫,找到自己適合的方式使自己的情緒穩定下來。

起居調養

冬季的睡眠應順應自然,早睡晚起,日出而作,保證充足的睡眠,有利於陽氣潛藏,陰精蓄積。衣著上過少過薄、室溫過低會誘發感冒耗傷陽氣。反過來,衣著過多過厚,陽氣不得潛藏,寒邪易於侵入。因此要注意寒溫適宜,避免感冒。

飲食調養

在飲食調養時宜辨證、辨病施食,冬季進補應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清補、溫補、大補、小補,萬不可“盲目進補”。

文章轉自網路,如有侵權,請聯繫我們刪除:健康頭條 » 冬令進補需注意,盲目進補恐傷身

贊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