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老年人的圈子裡,一直流傳這樣一句話“千金難買老來瘦”,認為老年人形體消瘦是財富,因為高血壓、高血脂以及糖尿病這些慢性疾病一般在肥胖人群高發,體型偏瘦的群體往往不容易生病,因此普遍覺得老年人瘦才是長壽的前提。但是,在一次科普講座上,華東醫院營養中心主任孫建琴表示,“千金難買老來瘦”是一種錯誤的觀念,當老年人一味追求瘦,瘦掉肥肉固然是好,若將肌肉也瘦掉就會引發“肌少症”,而這種疾病正在悄悄影響著老年人的生活,帶來一系列隱形危害。
老年人發生骨折,大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「骨質疏鬆症」,其實除了骨質疏鬆外,「肌少症」是另一個重要的原因!醫師表示,年過四十,身體的肌肉量會逐漸減少,平均每十年減少8%,到七十歲之後更是近兩倍速的減少,更可能增加跌倒的風險及代謝疾病如糖尿病的產生。
衛福部新營醫院放射科主任林慧貞指出,「肌少症」是指肌肉量減少合併肌力下降或功能的異常,以肌力最常測量握力,若男性握力小於28公斤、女性小於18公斤,就代表低肌肉力量。而體能表現,可以測量五次起立坐下,是否大於12秒;或六公尺步行時間超過6秒;或簡易身體功能量表小於9分,這些都代表著低體能表現。
另一個需要評估的是肌肉的質量,最常使用的是生物電阻抗分析,或雙能量X射線吸收儀做評估。前者常在健身房看到的Inbody,就是用生物電阻抗分析的原理,但此種測量較容易受到溫度、喝水量、運動、飲食等等的影響而造成偏差。
而後者要花6分鐘就能測量骨質密度、身體肌肉跟脂肪的組成,若男性肌肉量低於7公斤/平方公尺;女性低於5.4公斤/平方公尺,就代表著低肌肉質量。一旦有低肌肉力量加上低肌肉質量,就可以診斷為肌少症,若再加上低體能表現,就是嚴重肌少症了。
一旦身體肌肉量下降,不只影響日常的活動,走不快、站不起、提不重.老人平時一定要減少坐著和臥床的時間,增加日常身體活動量。,不光年輕時鍛煉肌肉,人老了更要好好增強肌肉,有句話說得好,“存錢不如存肌肉”,為了避免因肌肉流失而付出更多的時間和金錢來治療疾病,老年人可一定要守護好這身肌肉。
文章轉自網路,如有侵權,請聯繫我們刪除:健康頭條 » 老年人為什麼容易患肌少症,如何預防肌少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