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分一到,天氣就像個沒長大的孩子——白天陽光暖得讓人想脫外套,夜裡冷風一吹又得裹緊被子;前一天還晴空萬裡,第二天就可能細雨綿綿。這種“晝夜均分、冷暖交替”的天氣,藏著不少健康陷阱:有人早上起來鼻塞流涕,有人關節隱隱作痛,還有人總覺得沒力氣、睡不好。其實,春分的這些小毛病,多是身體沒跟上“陰陽轉換”的節奏,而幾個簡單的按摩手法,就能幫身體“順順氣”。
春分時節容易出現哪些疾病?
(一)呼吸道疾病
春分時節,氣溫變化大,冷空氣頻繁南下,人體免疫力容易下降。呼吸道局部溫度降低,抵抗力減弱,病毒或細菌極易入侵,容易誘發流感、過敏性鼻炎、哮喘等呼吸道疾病。特別是對於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群,如老慢支患者,春分時節是病情加重的高危期。
(二)過敏性疾病
春分時節,花粉、柳絮、塵蟎等過敏原增多,容易誘發過敏性鼻炎、結膜炎、哮喘等過敏性疾病。過敏體質的人群在春分時節更容易出現打噴嚏、流涕、眼癢、呼吸困難等症狀。
(三)腸胃功能紊亂
春分時節,肝氣旺盛,容易影響脾胃功能。加上飲食不當,如食用過多生冷、油膩食物,容易誘發腹脹、腹瀉、胃腸炎等腸胃問題。
(四)皮膚問題
春分時節,紫外線增強,加上花粉、塵蟎等刺激,容易出現濕疹、蕁麻疹、日光性皮炎等皮膚疾病。皮膚敏感者更容易出現紅腫、瘙癢等症狀,若抓撓不當,還可能引起感染。
(五)心腦血管疾病
春分時節晝夜溫差大,氣溫波動頻繁,容易導致血管收縮,血壓升高,腦部缺血缺氧,加速血栓形成。對於高血壓、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來說,春分時節是病情波動的高危期。
(六)情緒波動
中醫認為春分時節肝氣易鬱結,加上氣壓變化,容易引發焦慮、失眠、煩躁等情緒問題。情緒波動不僅影響生活品質,還可能加重其他疾病症狀。
春分的特點是“陰陽相半,寒暑相搏”——白天陽氣升,晚上陰氣降,加上春雨多、濕氣重,身體很容易“陰陽失調”,給疾病可乘之機。
1. 呼吸道“首當其衝”:感冒、鼻炎反復發作
春分的風最“調皮”,帶著濕氣和寒氣往人身上鑽。早晨出門穿少了,被風一吹,毛孔突然收縮,寒氣就容易“鎖”在肺裡,引發感冒:流清鼻涕、喉嚨發癢、低燒怕冷,吃了藥好幾天,稍微一吹風又反復。有過敏性鼻炎的人更遭罪,花粉、柳絮混在春風裡,一吸入就打噴嚏、鼻子堵,白天影響工作,夜裡躺床上用嘴喘氣,越睡越累。
這是因為春分肺氣容易“虛”。肺主呼吸,還負責“衛外”(就像身體的“防盜門”),春天陽氣升得快,肺氣如果沒跟上,“防盜門”就關不緊,風寒、花粉這些“外敵”很容易闖進來。
2. 關節“喊疼”:風濕、老寒腿悄悄加重
“春分不護膝,到老疼不停”,這句老話不是沒道理。春分濕氣重,又常下雨,空氣裡的“濕邪”像無形的水,會往關節裡鑽。有風濕性關節炎的人,一到變天就膝蓋發酸、手指僵硬,握筷子都費勁;年輕時凍過腿的人,腿肚子像灌了鉛,走路發沉,晚上睡覺得用熱水袋焐著才舒服。
中醫說“濕邪黏滯”,一旦鑽進關節,就像給骨頭裹了層濕棉花,又沉又脹,還不容易好。春分關節疼,多是“寒濕遇春風”——冬天沒排完的寒氣,遇上春天的濕氣,在關節裡“打架”。
3. 睡眠“亂了節奏”:失眠、多夢,白天犯困
春分後白天變長,晚上變短,很多人睡眠也跟著“亂套”:躺在床上翻來覆去,好不容易睡著,又盡是光怪陸離的夢,早晨醒來頭重腳輕,像沒睡一樣。白天昏昏沉沉,想喝咖啡提神,喝了更睡不著,陷入“越困越熬,越熬越困”的怪圈。
這和春分“肝陽升發”有關。肝在春天最活躍,要是肝陽升得太猛,就會“擾神”,讓人夜裡亢奮;可要是升發不足,氣血跟不上,又會讓人白天沒精神。就像彈簧,要麼壓太緊彈不起來,要麼彈太猛收不回去,睡眠自然就亂了。
春分按摩養生,按對這幾個“黃金穴”,趕走常見病
春分養生講究“調和陰陽”,按摩穴位就像給身體“調旋鈕”,能把跑偏的氣血拉回正軌。不用找專業按摩師,自己在家按,手法對了,效果一點不比外面差。
1. 防感冒、通鼻炎:按揉“迎香穴”+“風池穴”,給呼吸道“築防線”
迎香穴:鼻炎、鼻塞的“速效開關”
位置:鼻翼兩側,鼻唇溝中間的凹陷處(摸一摸,按下去有點酸)。
手法:用食指指腹按住穴位,順時針轉著揉,每次揉1分鐘,停下來會覺得鼻子裡“透氣”了。早晨出門前揉一揉,能減少花粉刺激;晚上睡前揉,鼻塞輕了,睡覺不張嘴。
原理:迎香穴是大腸經的穴位,大腸經和肺經“表裡相通”,按這裡能幫肺氣“打開通道”,讓鼻子通氣,還能增強呼吸道的抵抗力。
風池穴:擋住“風邪”的“門衛”
位置:脖子後面,後腦勺下方,兩個大筋(胸鎖乳突肌)外側的凹陷裡(低頭時更明顯)。
手法:用雙手拇指按住穴位,其餘四指扶住頭頂,輕輕往中間按,同時頭稍微往後仰,按10秒鬆開,重複5次。每天早上按一遍,感覺脖子後面發熱,就像給呼吸道加了層“防護罩”,不容易被風寒吹感冒。
原理:風池穴是“風邪”最容易鑽進身體的地方,按這裡能“鎖住”毛孔,不讓寒氣入侵,還能緩解感冒後的頭痛、脖子發緊。
2. 護關節、驅寒濕:按揉“陽陵泉”+“足三裡”,給膝蓋“送溫暖”
陽陵泉:關節僵硬的“潤滑劑”
位置:膝蓋外側,腓骨頭(膝蓋外側那個小骨頭)前下方的凹陷處(屈膝時更好找)。
手法:用拇指或拳頭輕輕敲打穴位,每次敲1分鐘,感覺酸脹往小腿蔓延就對了。看電視時敲一敲,能緩解膝蓋發酸、腿肚子發沉,對風濕性關節炎特別好。
原理:陽陵泉是“筋之會”,全身的筋(包括關節周圍的肌腱)都歸它管。春天濕氣重,筋容易“發僵”,按這裡能讓筋“變軟”,關節活動更靈活。
足三裡:脾胃“發動機”,幫身體“燒濕寒”
位置:膝蓋下3指,脛骨外側一橫指(找的時候,四指併攏放在膝蓋下,小指邊緣對應的位置就是)。
手法:用拇指用力按下去,按到有酸脹感,然後順時針揉,每次3分鐘。每天晚飯半小時後按,不僅能緩解腹脹、腹瀉,還能幫身體“生熱”,把關節裡的寒濕“燒”出去。
原理:春天濕氣重,光碟機濕不行,得靠脾胃“運化”。足三裡是脾胃的“強壯穴”,按它能讓脾胃更有力氣,把吃進去的食物變成“能量”,而不是變成“濕氣”積在關節裡。
春分是一年中最“平衡”的日子,身體也需要這份“平衡”——不冷不熱,不燥不濕,氣血通暢,關節靈活,睡眠安穩。學會這幾個按摩手法,再跟著節氣調習慣,就能舒舒服服過春天,把健康的“根基”打得穩穩的。
文章轉自網路,如有侵權,請聯繫我們刪除:健康頭條 » 春分至,疾病“冒頭”?學會這套按摩法,護住春天的健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