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臺灣,每一個晨曦微露的清晨,有這樣一群人,他們可能正對著鏡子,卻叫不出鏡中自己的名字;或是在熟悉的街道徘徊,怎麼也找不到回家的路;又或是緊緊拉著家人的手,眼神中滿是迷茫與恐懼。他們,就是失智症患者。這一病症,如同隱匿在暗處的“記憶橡皮擦”,正悄然改變著無數家庭的生活軌跡。那麼,在臺灣,究竟有多少人正遭受失智症的困擾?多大年齡的人容易被它盯上?我們又該如何預防和照顧這些患者呢?
臺灣失智症現狀:數字背後的沉重
臺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指出,目前臺灣約有37萬人罹患失智症,且這一數字還在持續攀升。臺灣衛生福利主管部門公佈的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,臺灣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高達7.99%,也就是說,每100位長者中就有約8位可能罹患失智症 ,平均每天新增約48人,幾乎每30分鐘就有一人加入失智的行列,預估2040年失智人口恐突破70萬。這些冰冷的數字背後,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,以及他們背後被深深影響的家庭。
失智症不再是老年人的“專利”。雖然65歲以上是高發年齡段,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開始受到它的威脅。曾有年僅27歲的交通警察,在值勤時1分鐘內對同一位駕駛連開2次罰單,就醫後竟發現自己得了癡呆前期的“輕度認知障礙”。精神科醫師表示,臨床上年輕患者的數量正以每年1 – 2成的速度增長,甚至出現了25歲左右的個案。工作壓力大、作息不正常等因素,都可能讓年輕人過早地敲響失智症的警鐘。
失智症的年齡分佈:高齡群體的“隱形殺手”
失智症的發病率與年齡密切相關。根據臺灣衛生福利部公佈的資料顯示,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的盛行率為7.99%,即每100位長者中就有約8位可能罹患失智症。進一步分析發現,失智症的盛行率在女性中為9.36%,高於男性的6.35%,且年齡越高,失智症的盛行率越高。這表明,隨著年齡的增長,尤其是進入高齡階段,失智症的風險顯著增加,成為老年人群體中的一大健康隱患。
三、預防失智症:從生活點滴做起
(一)保持大腦活躍:讓思維“動起來”
大腦就像一台機器,需要不斷運轉才能保持良好的狀態。多主動接觸新事物、多動腦筋,是預防失智症的有效方法之一。比如,多看報章雜誌、寫作、打橋牌、繪畫、園藝、烹飪等,這些活動不僅能豐富生活,還能刺激大腦功能,延緩認知衰退。此外,學習新的技能,如學習一門新語言或樂器,也能有效鍛煉大腦的靈活性和反應能力。
(二)健康的生活方式:為大腦“加油”
健康的生活方式對預防失智症至關重要。加強平時的休閒活動,如走路、爬山、游泳、騎自行車、有氧運動、瑜伽、太極拳等,不僅能增強身體素質,還能有效控制心臟病、高血壓、糖尿病及高膽固醇等慢性疾病,從而降低阿茲海默症及血管性失智症的發生風險。此外,飲食也非常重要。儘量選擇清淡、營養豐富的食物,多攝取深海魚類或使用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油脂來烹調,避免肥胖或過重。
(三)地中海飲食:舌尖上的健康
地中海飲食是一種以植物性食物為主、富含健康脂肪的飲食模式,已被證實對預防失智症有積極作用。其飲食金字塔如下:
1. 每個月偶爾吃:紅肉。
2. 每週偶爾吃:甜食、蛋和禽類。
3. 可納入每日選擇:魚和甲殼類、乳製品。
4. 天天吃:植物油、水果、豆類、種子和堅果類、蔬菜、以及五穀根莖類。
5. 可適量飲用酒、葡萄酒或啤酒。
這種飲食模式簡單、清淡且富含營養,有助於維持大腦健康,延緩失智症的發病年齡。
用愛與耐心,為失智患者點亮生活
當身邊的親人或朋友不幸患上失智症,照顧他們便成為了一項充滿挑戰但又無比重要的任務。
1. 生活照料:為患者提供規律的作息時間表,固定起床、睡覺、用餐和活動時間,讓他們的生活充滿秩序感,就像給混亂的大腦世界設定清晰的“時鐘”。協助患者進行個人衛生護理,從每天的洗漱、洗澡,到定期更換衣物,這些看似簡單的日常,對失智患者來說可能充滿困難,需要我們耐心陪伴和説明。確保居住環境安全,移除銳利的邊角、不穩定的傢俱,在浴室、走廊安裝扶手,地面鋪上防滑墊,防止患者跌倒受傷;妥善管理刀具、藥品等危險物品,避免意外發生。
2. 飲食護理:準備營養均衡的飲食,根據患者的口味和咀嚼、吞咽能力,調整食物的質地和形態。吞咽困難的患者,將食物切成小塊、製成糊狀,必要時採取輔助進食措施,如使用特殊餐具。注意飲食的多樣性,保證攝入足夠的蛋白質、維生素和礦物質,為患者的身體提供充足的能量。
3. 認知訓練:通過簡單的認知刺激活動,幫助患者鍛煉大腦,延緩認知功能衰退。和他們一起玩拼圖遊戲,從簡單的幾塊到逐漸增加難度;進行記憶遊戲,比如回憶家庭成員的照片、名字,講述過去的美好回憶;做簡單的算數,從基礎的加減法開始,鍛煉思維能力。利用老照片、視頻,説明患者回憶過去的經歷和人物,喚起熟悉的情感和記憶,讓他們感受到與過去的連接。
4. 心理護理:給予患者足夠的關心和陪伴,耐心傾聽他們的表達,即使話語模糊不清、邏輯混亂,也要認真回應,讓他們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。用溫和、友善的態度與患者交流,避免指責和批評,因為他們並非故意犯錯,而是大腦疾病讓他們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。鼓勵患者參與社交活動,與家人、朋友保持聯繫,即使只是簡單的電話問候、短暫的見面,也能給他們帶來溫暖和快樂。
5. 安全護理:失智患者獨自外出時很容易迷路或發生危險,所以外出時一定要有人陪伴。在家中顯眼位置貼上寫有患者姓名、家庭住址、聯繫方式的資訊卡,萬一走失也便於他人聯繫。可以為患者佩戴具有定位功能的手環或設備,隨時掌握他們的位置,讓家人更安心。
失智症,讓患者失去了一部分記憶和生活能力,但他們依然是我們深愛的人,值得我們給予全部的愛、耐心和關懷。在臺灣,越來越多的公益組織、醫療機構和愛心人士正投身于失智症的防治和關愛工作中,希望通過全社會的努力,讓這些被“記憶橡皮擦”觸碰的生命,也能感受到溫暖與希望,擁有有尊嚴、有品質的生活。
文章轉自網路,如有侵權,請聯繫我們刪除:健康頭條 » 當記憶的橡皮擦悄然落下:臺灣失智症面面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