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果該啥時候吃?飯後馬上吃、晚上吃會不會升血糖?這篇說透了

週末的餐桌上,剛結束一頓豐盛的午餐,媽媽就端上一盤切好的西瓜和草莓,催著全家人“飯後吃水果,助消化”;而一旁的姐姐卻擺手:“不行不行,飯後吃水果會升血糖,我得等兩小時再吃。”晚上看電視時,爸爸想拿個蘋果當零食,又被媽媽攔住:“晚上吃水果不消化,還容易長胖!”

關於水果的食用時間,家裡總能吵出不同的說法。有人說“飯前吃開胃”,有人說“飯後吃解膩”,還有人擔心“晚上吃水果傷身體”。尤其是需要控糖的人,更是糾結:吃水果怕血糖高,不吃又怕缺營養。今天我們就把這些疑問掰扯清楚:水果到底適合什麼時候吃?飯後馬上吃會升血糖嗎?晚上吃水果真的不行嗎?
水果的“黃金時間”:飯前半小時

想像一下,清晨的陽光灑在窗臺上,你剛剛完成一段輕鬆的晨練,身體微微發熱,此時,來一個新鮮的蘋果或一根香蕉,是不是感覺整個人都被喚醒了?事實上,飯前半小時吃水果,是水果的“黃金時間”。

(一)促進消化
水果富含膳食纖維,這些纖維在進入胃部後,可以刺激胃液的分泌,幫助食物更好地消化。例如,蘋果中的果膠可以吸附食物中的脂肪和膽固醇,減少它們在腸道中的吸收。飯前吃水果,就像是給腸胃做了一次“熱身運動”,讓消化系統更好地準備迎接接下來的食物。

(二)控制食欲
水果中的水分和纖維可以增加飽腹感,減少正餐時的食量。這對於正在減肥的人來說,是一個非常實用的小技巧。比如,飯前吃一個柳丁,會讓你在吃飯時自然減少主食和高熱量食物的攝入,從而幫助控制體重。

(三)補充營養
水果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,如維生素C、鉀等。飯前吃水果,可以讓這些營養素在空腹狀態下更快地被吸收,為身體提供能量和營養。例如,草莓富含維生素C,飯前吃可以更好地補充維生素C,增強免疫力。

飯後馬上吃水果:真的好嗎?

飯後,許多人習慣性地拿起水果,認為這樣可以解膩、助消化。但事實上,飯後馬上吃水果並不是最佳選擇。

(一)影響消化
飯後,胃裡已經充滿了食物,消化系統正在忙碌地工作。此時再吃水果,水果會被其他食物“堵”在胃裡,無法及時進入腸道。這不僅會影響水果的消化吸收,還可能導致脹氣、腹脹等不適。例如,飯後馬上吃香蕉,香蕉中的糖分和澱粉會在胃裡發酵,產生氣體,讓你感到不適。

(二)血糖波動
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糖分,飯後馬上吃水果,會導致血糖迅速升高。特別是對於糖尿病患者或血糖控制不佳的人來說,這種血糖的快速波動可能會引發健康問題。例如,飯後吃一個西瓜,西瓜中的糖分會在短時間內被吸收,導致血糖急劇上升。

(三)最佳間隔時間
建議飯後1-2小時再吃水果。這段時間內,胃裡的食物已經部分消化,水果可以順利進入腸道,被更好地吸收。例如,飯後1小時吃一個蘋果,既能避免影響消化,又能補充營養。

晚上吃水果會胖、會升血糖?分情況看,不是絕對不行

很多人覺得“晚上活動量少,吃水果會轉化成脂肪長胖”,還有人擔心“晚上代謝慢,吃水果會升血糖”。其實晚上能不能吃水果,關鍵看“吃什麼”“吃多少”“幾點吃”,不是所有情況都不行。

1. 這3種情況,晚上吃水果沒問題,還能補營養

– 情況一:晚餐吃得早、吃得少,睡前2-3小時吃
如果晚上6點就吃完了晚餐,而且吃得比較清淡(比如只吃了蔬菜和少量雜糧),睡前9點左右可能會有點餓,這時候吃一小份低糖分、高纖維的水果,比如半個蘋果、一小把藍莓,或者一個小番茄,既能緩解饑餓,又不會給腸胃和血糖帶來太大負擔。
比如上班族晚上加班,6點吃了一份沙拉,9點餓了,吃一小盒草莓(約100克),既能補充維生素C,又不會讓血糖飆升,也不會因為饑餓影響睡眠。
– 情況二:吃對水果,選“低GI、高纖維”的種類
晚上吃水果,一定要避開高糖分、高GI(升糖指數)的種類,比如西瓜、荔枝、龍眼、榴槤,這些水果吃了容易升血糖,還容易長胖;可以選低GI的水果,比如蘋果(GI=36)、梨(GI=36)、藍莓(GI=53)、櫻桃(GI=22),這些水果消化慢,血糖上升平緩,還能提供飽腹感。
舉個例子:晚上吃100克櫻桃(大概10顆左右),GI值低,熱量也只有46千卡,相當於半個雞蛋的熱量,根本不用擔心長胖,還能補充花青素。
– 情況三:特殊人群按需吃,比如糖尿病患者可在睡前監測後吃
很多糖尿病患者擔心晚上吃水果升血糖,其實只要控制好量,在睡前監測血糖後適量吃,也沒問題。比如睡前測血糖在5.6mmol/L以下,吃一小份低GI水果(比如50克藍莓),然後半小時後再測一次血糖,如果波動不大,就可以偶爾吃。但如果血糖本身就偏高(比如超過7.0mmol/L),就別吃了,以免夜間血糖失控。
2. 這3種情況,晚上千萬別吃水果,容易出問題

– 情況一:睡前1小時內吃,尤其是高糖分水果
睡前1小時內,腸胃蠕動變慢,馬上要進入休息狀態,這時候吃水果,尤其是西瓜、荔枝這種高水分、高糖分的水果,不僅會增加腸胃負擔,導致夜間腹脹、起夜,還會讓血糖在睡眠中升高,影響胰島素分泌,長期下來可能導致血糖紊亂。
比如有人睡前吃了一塊西瓜,結果夜裡頻繁起夜,還因為血糖升高導致睡眠變淺,第二天起來沒精神。
– 情況二:晚餐已經吃得很飽,再額外吃水果
如果晚餐吃了一碗米飯、一盤排骨、一盤炒菜,已經吃得很撐了,再額外吃水果,就相當於“額外加了熱量”。這些多餘的熱量無法被消耗,就會轉化成脂肪堆積在體內,時間久了自然會發胖。而且正餐已經讓血糖升高,再吃水果,會讓血糖“二次飆升”,對身體更不利。
– 情況三:本身血糖高、消化弱,還吃高GI水果
糖尿病患者,或者有胃炎、胃潰瘍的人,晚上最好別吃水果。如果實在想吃,也要在醫生或營養師指導下,選低GI、小份量的,並且在飯後1.5小時吃,絕對不能睡前吃。比如有位胃炎患者,晚上吃了一個香蕉,結果夜裡胃痛得睡不著,就是因為香蕉中的果膠在夜間消化慢,刺激了胃黏膜。

吃水果別踩這4個“誤區”,不然營養白搭還傷身體

除了時間,吃水果還有很多誤區,比如“水果能代替蔬菜”“越甜的水果營養越好”,這些誤區不僅會讓你白吃水果,還可能影響健康。

1. 誤區一:水果能代替蔬菜,吃夠水果就不用吃蔬菜

很多人覺得“水果和蔬菜都有維生素,吃水果方便,就不用吃蔬菜了”,其實這是大錯特錯。蔬菜中的膳食纖維、維生素K、葉酸等營養素,含量比水果高很多,比如菠菜中的維生素K含量,是蘋果的100多倍;而且蔬菜的熱量和糖分更低,更適合控制體重和血糖。
比如每天吃1斤蔬菜和200克水果,才能滿足身體對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的需求,只吃水果不吃蔬菜,很容易導致膳食纖維不足,引發便秘。

2. 誤區二:越甜的水果營養越好,多吃沒關係

很多人覺得“水果越甜,營養越豐富”,其實水果的甜度主要取決於果糖含量,和營養高低沒有直接關係。比如西瓜很甜,但維生素C含量只有6mg/100克,而獼猴桃不那麼甜,維生素C含量卻有62mg/100克,是西瓜的10倍多。
而且越甜的水果,糖分含量越高,吃多了容易升血糖、長胖。比如荔枝很甜,每100克含糖量高達16克,一次吃太多,不僅會升血糖,還可能引發“荔枝病”(低血糖反應),出現頭暈、心慌、出冷汗等症狀。

3. 誤區三:果汁比水果更方便,營養一樣

很多人喜歡把水果榨成果汁喝,覺得“方便又好喝”,其實果汁比水果差遠了。榨汁的過程中,水果中的膳食纖維會被去掉,而膳食纖維能延緩糖分吸收,幫助腸道蠕動;而且榨汁會讓水果中的糖分釋放出來,更容易被身體吸收,導致血糖快速升高。
比如吃一個蘋果,血糖上升平緩,而喝一杯蘋果汁(約2個蘋果榨的),血糖會在短時間內快速飆升,因為果汁中的糖分沒有膳食纖維“束縛”,吸收太快了。而且果汁的飽腹感差,喝一杯果汁很快就會餓,而吃一個蘋果能飽很久。

4. 誤區四:每個人都能吃一樣的水果,不用分體質

其實不同體質的人,適合吃的水果不一樣。比如體質偏寒的人(平時容易怕冷、腹瀉),要少吃寒涼的水果,比如西瓜、梨、香蕉,容易加重腹瀉;體質偏熱的人(平時容易上火、口乾舌燥),可以多吃寒涼的水果,比如西瓜、獼猴桃,能清熱降火。
比如有人體質偏寒,吃了一塊西瓜就腹瀉,而體質偏熱的人,吃了西瓜就覺得很舒服。所以吃水果要根據自己的體質選,別盲目跟風吃“網紅水果”。

水果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美味禮物,但吃水果的時間和種類也大有講究。通過合理安排水果的食用時間,不僅可以更好地吸收營養,還能避免一些健康問題。飯前半小時吃水果,可以促進消化、控制食欲;飯後1-2小時吃水果,可以避免影響消化和血糖波動;晚上選擇低糖、助眠的水果,可以在享受美味的同時,幫助你更好地入睡。讓我們一起遵循水果的“最佳食用時間表”,享受健康又美味的生活吧!

文章轉自網路,如有侵權,請聯繫我們刪除:健康頭條 » 水果該啥時候吃?飯後馬上吃、晚上吃會不會升血糖?這篇說透了

贊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