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“70歲腎齡”到活力重啟:一位35歲臺灣職場人的身體調養手記

清晨七點,我站在臺北通勤的捷運裡,身旁是背著書包的學生、拿著咖啡的上班族,每個人都步履匆匆。作為一名35歲的臺灣職場人,我曾以為“衰老”是幾十年後的事——直到上個月體檢,醫生拿著報告告訴我:“你的腎功能指標,相當於70歲老人的水準。”
那一刻,手裡的體檢單突然變重。想起這些年為了趕項目,常常淩晨兩點還在辦公室改方案,餓了就啃便利店的飯團,渴了只喝冰咖啡;週末難得休息,要麼窩在沙發上刷手機到深夜,要麼和客戶拼酒到酩酊大醉;偶爾腰酸背痛,總以為是“久坐累的”,吃片止痛藥就應付過去。卻沒想到,身體早就在悄悄“抗議”,而腎臟,這個沉默的“排毒管家”,最先扛不住了。

瞭解腎功能衰退的原因

(一)工作壓力
臺灣的職場競爭激烈,長時間的工作壓力和高強度的工作節奏,常常讓你身心疲憊。長期的精神緊張會導致身體的應激反應,影響腎臟的正常功能。壓力激素的過度分泌會增加腎臟的負擔,導致腎功能下降。
(二)不良生活習慣
熬夜、不規律的飲食、缺乏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慣,也在不知不覺中損害著你的腎臟。熬夜會打亂身體的生物鐘,影響腎臟的排毒功能。不規律的飲食,尤其是高鹽、高蛋白、高脂肪的飲食,會增加腎臟的代謝負擔。缺乏運動則會導致血液迴圈不暢,影響腎臟的血液供應。

(三)慢性疾病
如果你有高血壓、糖尿病等慢性疾病,這些疾病也會對腎臟造成損害。高血壓會增加腎臟的血管壓力,導致腎小球硬化。糖尿病則會損害腎臟的微血管,影響腎臟的過濾功能。這些慢性疾病如果不加以控制,會加速腎功能的衰退。

醫生說,35歲的年紀,腎功能本應像運轉順暢的機器,可我的腎小球濾過率偏低,尿裡還有微量蛋白,再不管,可能會發展成慢性腎病。但他也笑著安慰我:“還好發現得早,現在開始調養,還能把‘腎齡’拉回來。”這之後,我開始像做項目一樣,認真規劃自己的身體調養計畫,從飲食、作息到運動,一點點把被透支的健康“補”回來。

第一關:給腎臟“減負”,先從“吃對每一口”開始

以前我總覺得“吃”是最不用費心的事,直到醫生提醒:“腎臟每天要過濾身體裡的廢物,你吃進去的每樣東西,都會給它增加負擔。”於是我重新學習“怎麼吃”,把便利店飯團換成了自己做的“護腎餐”。

少鹽,是護腎的第一步:臺灣人愛吃醬油、鹽酥雞、鹵肉飯,這些重口味食物裡的鹽分,會讓腎臟忙著排鈉,長期下來容易導致血壓升高,損傷腎血管。我現在做菜時,把家裡的精鹽換成了低鈉鹽,醬油、蠔油這些調味料減半用,還學會了用天然食材提味——比如用香菇的鮮、番茄的酸、洋蔥的甜代替鹽,煮出來的湯麵照樣鮮香,卻少了很多負擔。外出聚餐時,我會主動跟店家說“少鹽”,夾菜前先在清水裡涮一下,慢慢也習慣了清淡的味道。

控蛋白,別讓腎臟“加班”:以前我總覺得“多吃蛋白更健康”,早餐煎兩個蛋,午餐吃牛排,晚餐還喝蛋白粉。但醫生說,過量的蛋白質會產生更多尿素,讓腎臟“加班”排泄。現在我調整了蛋白攝入:每天一個雞蛋、一杯無糖豆漿,午餐或晚餐吃一份手掌大的優質蛋白(比如清蒸魚、水煮蝦、豆腐),避免吃加工肉(如香腸、培根)——這些肉裡不僅蛋白質量差,還加了很多添加劑,對腎臟更不友好。

多喝水,給腎臟“沖澡”:以前我忙起來半天不喝水,渴了就喝冰咖啡、含糖飲料,卻不知道腎臟需要充足的水分才能稀釋廢物。現在我每天早上起床先喝一杯溫水(約200毫升),白天在辦公室放一個500毫升的保溫杯,每小時喝幾口,確保每天喝夠1500-2000毫升水(大概3-4杯)。不過要注意,別一次性猛灌,也別喝冰水,溫水最適合腎臟代謝;如果當天出汗多,就多喝一點,讓尿液保持淡黃色——這是腎臟運轉正常的信號。

第二關:給身體“充電”,從“睡好每一覺”開始

作為職場人,“熬夜”曾是我的常態:趕報告到淩晨,刷手機到深夜,總覺得“年輕就是資本,少睡點沒關係”。直到體檢後,我才發現長期熬夜會讓身體免疫力下降,還會影響腎臟的夜間修復——腎臟在睡眠時會放慢代謝速度,集中精力修復受損細胞,熬夜就像“打斷它的休息時間”,讓它一直處於疲憊狀態。

現在我給自己定了“23點睡覺”的規矩,就像定專案截止日期一樣嚴格執行。為了讓自己按時入睡,我做了這些改變:

晚上10點半就關掉電腦、手機,把電子設備放在臥室外面,避免藍光刺激大腦;

睡前半小時泡個腳,用40℃左右的溫水,泡10分鐘就好,能促進血液迴圈,讓身體慢慢放鬆;

如果實在睡不著,就坐在床邊讀幾頁紙質書(別讀情節緊張的小說),或者聽點舒緩的白噪音(比如雨聲、海浪聲),慢慢就會有困意。

剛開始的時候,我總覺得“還沒玩夠”,躺在床上翻來覆去,但堅持了兩周後,身體就適應了這個節奏——現在晚上到點就會打哈欠,早上7點不用鬧鐘也能自然醒,白天工作時也不會像以前那樣總犯困,連思路都清晰了很多。

第三關:讓身體“動起來”,給腎臟“添活力”

以前我最討厭運動,覺得“又累又浪費時間”,下班就想癱在沙發上。但醫生說,適度運動能促進血液迴圈,讓腎臟得到更多氧氣和營養,還能控制體重、調節血壓,這些都能減輕腎臟的負擔。於是我開始找“不費力又能堅持”的運動方式。

先從“散步”開始:每天下班後,我會繞著家附近的公園走30分鐘,速度不用快,慢慢走就行,順便看看路邊的樹、天上的雲,讓緊繃的神經放鬆下來。週末天氣好的時候,我會和朋友去臺北的河濱公園騎行,吹著風、看著河景,不知不覺就騎了一個小時,一點都不覺得累。

試試“溫和的室內運動”:如果遇到下雨天,我就在家裡做“靠牆深蹲”——後背貼著牆,膝蓋彎曲90度,保持30秒,休息10秒,重複5組,既能鍛煉腿部肌肉,又不會給膝蓋帶來太大壓力;還會跟著視頻做“八段錦”,動作緩慢柔和,拉伸身體的同時,還能調整呼吸,做完後全身都很舒服。

剛開始運動時,我總覺得“喘不過氣”,堅持一周後,慢慢能跟上節奏了,現在不僅體重降了3公斤,血壓也穩定了很多,連以前偶爾出現的腰酸都消失了。

第四關:給心情“鬆綁”,別讓壓力“傷”了腎

在臺灣職場,“壓力大”是常態:專案催得緊、客戶要求高、同事競爭激烈,我以前總把壓力憋在心裡,經常焦慮得睡不著,甚至會因為一點小事就發脾氣。醫生說,長期的焦慮、緊張會導致血壓升高,還會影響內分泌,間接損傷腎臟——“情緒不好,身體的器官也會跟著‘委屈’”。

現在我學會了“給心情找出口”:

工作累了,就站起來走到窗邊,看看遠處的高樓或天空,深呼吸3次,讓自己平靜下來;

週末不再宅在家裡,而是約朋友去爬山、喝茶,或者去書店看一本喜歡的書,把工作暫時拋在腦後;

如果遇到煩心事,就跟家人、朋友聊聊,哪怕只是吐槽幾句,心裡也會舒服很多。

慢慢我發現,心情放鬆了,不僅睡眠變好了,連吃飯都覺得香了,身體的狀態也越來越棒。

現在距離體檢已經過去三個月了,我再去複查時,醫生笑著說:“你的腎功能指標好多了,‘腎齡’至少年輕了10歲。”聽到這句話,我心裡的石頭終於落了地。

其實,調養身體就像經營項目,沒有“一蹴而就”的捷徑,卻有“日積月累”的效果。從35歲擁有“70歲腎齡”,到慢慢找回健康,我最大的體會是:身體就像一台機器,需要用心維護,你對它好,它才會對你好。

現在的我,依然是那個在臺北職場打拼的上班族,但不再是那個“拿健康換業績”的拼命三郎。我會按時吃飯、好好睡覺、堅持運動,把調養身體變成日常的一部分。因為我知道,只有擁有健康的身體,才能更好地扛起工作的責任,才能陪家人走過更多春夏秋冬——這才是35歲的我,最該擁有的“財富”。

文章轉自網路,如有侵權,請聯繫我們刪除:健康頭條 » 從“70歲腎齡”到活力重啟:一位35歲臺灣職場人的身體調養手記

贊 (0)